第六章 哑小郎君(1)(2 / 2)

气海 地下小山 1930 字 11天前

文武后,又万年,经学盛,诸气分。合五行,合浩然,如烟海,道门兴。

三才者,天地人,三学者,文武道。子为学,须勤勉,尽人道,效古贤。“

西海境南朝南晋国庆州府济阳县竹山村,朗朗的读书声自村中蒙学传来。水北为阳,济阳县位于济水之北,其竹山村因附近山峰多峭立如竹而得名。村中多为陈姓,约两百余户人家,以农耕为主,辅以桑麻。因竹山中流出的山泉冰凉清冽,所酿的青梅酒香甜可口,在济阳以及附近州县小有名气,村民有多余的口粮也会自酿一些,以增补家资。春夏之交,正是农忙之时,村民们都下地干活去了,村落中鸡犬可闻,远处青山绿水,将整个竹山村映衬得格外安闲静怡,而孩童们稚嫩的童声,为这片僻静的山村平添了许多生趣。

蒙学位于村东头祖祠之旁,有二十来个孩童,自八岁至十二岁都是在蒙学中断文识字。此时孩童们所读的“三言经”,是由天地书院蒙学科编撰,授发人族九境的蒙学通读书目。蒙学中只有一位先生,姓陈,名正之,是本家的一位落地秀才。陈秀才因屡考举人不中,加上年岁大了,对功名渐渐淡了心思,故转而在本村教授蒙学。切不要以为一位落地秀才有什么了不起,即便是在十村八里,能有一位秀才做教习,也是可遇难求的事情。故而陈秀才在村中极受尊重,地位也仅次于族长,读书人不事生产,确也能够丰衣足食。

陈秀才摇头晃脑的听着孩童们将这段经文读完,满意的点了点头,捻着稍稍泛白的山羊胡须说道:”经过这十余日的教习,这三言经古圣篇想必你们都是读熟了,其中有些生字词,昨日在家可曾练习?“

见孩童们都点了点头,陈秀才道:”嗯!如此甚好!今日我便将这段经文大意,与你们解读一番,你们可要听好了。“陈秀才顿了顿接道:”在远古之时,我人族采集山果,食鸟兽生肉,穿草叶兽皮,白日里风吹日晒,在夜里居住于山石洞穴之中,忍受虫蛇噬咬之苦,其生活与禽兽无异。传说在浩水之南,有个叫符阳的人,某一日经历天雷火劫而不死,并且因祸得福,意外得到了一门手中生火的神通。于是这个叫符阳的人,取火炙烤食物,驱除猛兽,并将这门神通传给后人。于是族人将他奉为头领,我人族从此区别于禽兽,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。后世之人感念其功绩,将符阳尊为炎圣。“

陈秀才一段话刚说完,一个约莫十来岁的孩童插口问道:”先生,浩水在哪里?“

”呃,古之地名由于历经久远,如今多不可考,你们只须知道是远古时一个地名即可。“陈秀才有道:”在太山之东岷地,又有一个叫岷农的人,某日得到一段神木的根茎,岷农将之培育生长,结出七色果实,能久食充饥。于是岷农将这神木所产的种子分拨给族人,将之广泛播种,岁余所产颇丰,远远超过狩猎捕鱼所得,使族人得以饱腹。至此以后,我人族转而农耕,耕作所得能养活更多的人,这也为我人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取之不竭的食物基础,善莫大焉!后人念其功德,将岷农氏尊为农圣。我们今日所食五谷,身上所穿桑麻无不传自岷农氏。“

”先生,那神木又是何物?能什么果子都长吗?“又有一女童问。男女皆为天授,自古一同,并无尊卑之别,况且整个西海境天地灵气充沛,物产富饶,影射到教育上,无论是识文还是习武,女子和男子一样,都拥有同等的权利。

”呃,这神木本为天地间一灵根,但凡世间所有之草本,神木皆能生长。“陈先生答道。

”那神木在哪儿呢?“那女童又问。这陈秀才是本家亲戚,追溯起来七大姑八大姨的都是一家人,加之陈秀才本性随和,是以孩童们不甚惧怕,女童追问起来不免刨根问底。

“呃,据传神木之根在岷农氏后人手中传承,乃五行圣宗之一的神农宗圣物,至于神农宗的具体位置嘛,为师也不甚知晓。好了好了,余下的且让老师一口气说完,你们有何疑问,等说完了一并再问。”

那陈羞才喝了口茶水,接着讲解起来。在岷农氏之后,有西枝山占起锥其人,得碧玉晶精铁,铸得碧玉剑,斩杀赤蛟龙于锡山,人族此后弃用石斧石凿,取石而炼金,大大提高了人族的耕种及抵御凶兽的能力。后有高禹治理墨水,元轩灭蛮族大圣嗤尤,使人族得神州千万里沃土。至此五圣奠定的雄厚基础,人族兴起。后又有文皇一划开天,造字成文;武皇定武之六魄,使得人族战力空前强大,至此人族文武并重。再后来孔孟氏崛起,创浩然之气,可辟魔巫,为天地正心,为生民立命,立道德文章,为万世师表,继两皇五圣之后人族奉之为圣,称文宗圣祖。孔孟氏弟子承先圣遗志,创建天地书院,历经一万年的传承经营,人族九境千余国度皆有分院,天下读书人皆以书院为尊,为人族最大的势力,而没有之一。

直到后来的一场天劫,出了一位惊天动地的人物。。。